学员背景
W同学
本科背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金融数学
GPA:94.67 雅思:6.5
录取学校
申请时间:2023-01-30
录取时间:2023-04-03
申请时间:2023-01-30
录取时间:2023-04-20
主要经历
荣誉奖项
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省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省三、Mathorcup建模三等奖、校设奖学金一、二等奖
实习经历
点宽科技有限公司、江苏银行
我在一月初的时候才开始准备留学,随后立即找到指南者老师咨询,确定了金工金数、统计数学等的主要申请方向,以及23、24fall联申港新的申请方案,并在一月底极限投递23fall。在指南者留学的老师们的帮助下,我最终拿到了NUS量化金融和统计的offer。
我的申请比较匆忙和惊险,最终的结果也足够幸运,希望个人的经历能够给对留学和考研两个升学方向不够坚定的同学有所帮助和借鉴。
01
留学准备:高绩点所带来的高竞争力
1.1.绩点
在我匆忙的申请当中,我觉得我的最大的竞争优势还是高绩点。可能我们学校存在学校老师给分较为大方、成绩略微偏高的情况,但去除掉一些溢价分,保持高绩点主要还是要依靠四年的规划和自身的努力。从我的个人经验来看,主要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本科学校的选课制度以及培养方案。
在四年本科中主要依据学校的培养方案选课,主要的依据还是选必要的课、选感兴趣的课、根据自己的规划选课,最好能在一次修读中拿到满意的分数。个人非常劝退在后期因为重修刷绩点的行为,因为这样造成了很大的时间成本,给自己增加的压力也很大。将这些时间用来备考雅思、实习不香吗?此外,大家还可能需要一些小技巧。例如,在我们这一届的培养方案中,通识课的分数是可以算在绩点里面的,因此可以在选课的时候尽量在不影响主课、不超出学分要求的情况下选择给分较好的通识课拉一下绩点。
第二,积极选修具有一定难度的专业选修课。
也许我们在选课前向我们上一届的师兄师姐们了解课程的难度、课程的考核方式、老师的给分情况后,得到的反馈是课程难、给分低、快逃不要选等反馈。但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不必抱有畏难情绪,人们对未知的恐慌是非常正常的。但有点像小马过河的感觉,每个人的感受和理解都不太一样。从我的经验看,那些数理难度较大的课程虽然一开始会比较痛苦,但在最后结课的时候收获颇丰。只要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合适的学习方法,对绩点的总体还有着正向的影响。我在大三阶段选修了一些比如实变函数、测度论、衍生品定价等难度较大的课程。据我猜测,这些课程可以丰富我的课程背景,在留学申请中也增强了我的竞争力。
第三,多选课。
原理和之前选数理难度较大的课程的道理相同,主要的目的是增加课程背景,同时也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此外,因为本科学校学费不是按学分而是按学年收取,所以多选课可以降低单位成本。当然,选课也需要量力而行,主打一个保持平衡,不然期末备考时有翻车风险,那就得不偿失了。
1.2.英语&GRE
我的雅思成绩不高,才刚刚过线,对于申请来说虽然足够,但是基本没有竞争力。这可能是被港校拒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也不能很好地给出建议,主要总结一些经验教训:
第一,做好时间规划。我在大一的时候考过一次,成绩还不错,但是因为两年的有效期,大四申请时已经成绩过期了没法用。重新再考的时间金钱成本较大。甚至当时因为疫情封控差点没法前往考场,前期备考准备也不足,导致英语成绩才刚刚过线。感觉比较好的规划时间是从大二开始正式考试,如果成绩不满意,大三还可以继续刷分。
第二,针对薄弱环节利用好资源与工具。对我来说,雅思的作文和口语的难度较阅读和听力较大,这两个项目是我着重练习准备的对象。现在练习英语有着丰富的工具可以使用,比如chatgpt、一些AI小程序等可以用来练习口语、批改作文等。
一些练习口语的工具
第三,雅思报班。我在高三暑期上过雅思辅导班,也进行过自行备考。我个人觉得自律性较差的可以跟班、但备考成本也会随之上升。自律性较好的完全可以自己备考,美美省钱降低成本。
关于G类,由于我的留学规划比较仓促,G类也没有相关备考经验。对于项目申请没有强制要求G类成绩的,其实没有G类也不要紧,谨防被PUA等。但还是建议时间充足的同学们备考刷分,增加词汇量也增强竞争力。G类的有效期较长,可以提前为读博做准备。
1.3.实习&竞赛
关于实习和竞赛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好——实习不够丰富、竞赛奖项也不高。
关于实习,首先我比较后悔的一点还是没有尽早开始积累实习经验,所以我建议大一开始直接找实习。主要寻找实习的途径有家庭人脉关系、直系师兄师姐寻找继任内推、公众号和实习群的信息发布等。
常用实习公众号
其次,尽量在实习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就业方向,并依据此作出相应的实习规划。由于我是从大三开始才开始找第一份实习,其实我不是很了解完整优秀的四年的实习规划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根据我浅薄 的理解,主要实习方向与路径可能为银行(营销)、事务所(咨询)、券商(行研)、量化等。
关于竞赛,我的理解是尽量多参与,比如数模竞赛(包括国赛、美赛等)、Kaggle、市调竞赛、一系列商赛等等,以此丰富自己的课外经历。与此同时,在竞赛中的几天高强度的学习对操作实践的能力也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学习过的模型可以在实际问题中跑一跑,可以增加自己的理解。
我的能力不足,竞赛奖项也不高。赞叹于大佬们写的有关模糊集的论文,个人反思自己奖项不高的原因可能在于概率论知识欠缺,对随机性把握不深的缘故。因此,排除很多的大佬行为,大一大二知识储备较为有限,这时候直接参加竞赛可能会吃力一点,个人建议大三开始参与竞赛。同时,在做竞赛准备的时候可以先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学习相关模型并运用。数模一般会给出多个方向选题、可能涉及化工、规划类问题等。针对商科学生来说,数模一般会选择规划决策类的题目。掌握一些必要的运筹学知识、提前学习相关模型可能会让竞赛更游刃有余。当然,学习原理的同时更需要学习模型实现的代码,使之能够在现实的数据集中跑通。推荐可以参考相关package的reference document或者在github和stackoverflow上寻找相关的资源,提前练习模型的运用。
第二,阅读文献以及往届优秀论文。从往届优秀论文中可以学习比较先进、比较受大众欢迎的模型,从论文文献中可以学习比较规范的论文表述。
第三,练习论文排版。最终送评的结果都会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因此清晰简洁的排版是十分重要的。这时候建议大家在准备时提前熟练运用Word、建议可以学习Latex等写作工具,不至于在比赛期间现学浪费时间。
最后,大家参与竞赛的时候尽量加油,最好拿到省二以上的奖项,申请时的认可度更高一些。
02
留学初衷:经济不景气,学历贬值
鉴于经济不景气等连锁反应导致的学历贬值,以及金融行业学历门槛较高的现实情况,我在本科阶段没有直接就业的想法,一直希望通过升学提升一下自己的学历背景。
关于留学初衷,大家可能从我的申请时间线上不难猜测,我一开始的规划是考研而非留学。我从大四开始专心备考,直到十二月底考试期间都没有做任何的留学准备。
很可惜的是,每一个像我这样普通的考生肯定会有提升学历、延缓就业压力的想法,导致考研开始高考化、普遍化,初试录取分数线也是历年水涨船高,考研竞争压力也一如既往地大。我报考的专业是应用统计专硕,分数内卷得比较厉害,再加上22年12月份疫情等一系列突发状况,我自我评估下来考研的分数不是太理想,一定不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分数。此时抱着尽量不失学的念头,我在一月初才开始着手留学的准备。
相较于内地研究生,留学申研有着其独特的优势。授课制的一年制,且学业时间灵活,一般以就业为导向。港新离家较近,生活饮食习惯较为接近,应该不会有太长的适应期。此外,港新院校的世界排名较高,回国认可度也较高,所以我的梦校是港新地区的院校。
个人申请时间线(仅供参考不推荐)
03
放平心态:等待上天最好的礼物
由于我的申请时间线极为仓促,语言实习等准备都不充分,指南者留学的老师也为我做好了gap一年申请24fall的准备。23fall在申请港中文和港科大时都没有拿到offer,可能不仅仅缘于雅思的分数,也和决定开始得实在太晚、投递时间过迟有关。建议同学们还是提前做出选择,合理规划时间,早申请会让录取到手更容易些。
较为幸运的是,在经历了大约两个月的焦虑、紧张、自我怀疑后,在四月初,我也收到了第一份offer——我最想去的NUS专业qf,也在四月底收到了另外一封stat的offer。在这里,我想对焦虑的同学们说,The best is yet to come. 像我这种非常不正经,缺准备的同学都拿到了offer,优秀的你们怎么可能会没有收获呢?
让我们放平心态、等待上天最好的礼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