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段SRTP
澳城大心理学交流项目
某市市场监管局
一段商业分析
从计算机到哲学,如何打好手中的牌
在上大学最初,我因为个人兴趣从计算机大类转专业到了哲学。我比较喜欢技术,但是更想从一些意义的角度去理解而不是具体代码和细节,哲学里面有个子学科是科技哲学,其中研究AI比较多,正好契合了我的兴趣方向。
在之前的三年中我也主要是探索自己兴趣的领域而没有很审慎地规划未来,从大四开始才正式考虑谋出路的事宜。于我而言,这便是一个“如何打好自己手中的牌”的问题。
考研、考公到留学
在最初我其实是倾向于考研的,因为在对比分析之下觉得自己政治、英语底子比较好,可以更心无旁骛地准备专业课。从暑假开始一直到国庆假期前都在进行考研的学习。
但是在国庆休息时评估了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感觉并不是很理想,于是开始谋划其他出路,即出留学与找工作。而文科在市场上并没有太多很直接对口的工作,且大多要求研究生学历,所以这里的找工作也就基本等同于考公。
之前探索过的考研方向与买的书
彼时我也了解到留学对于学校的选择、项目的方向都是很丰富的,对应的硬性要求也只有雅思,于是初步确定了在短时间内考出尽量高的、能够覆盖大多项目的雅思分数,之后利用大四的剩余时间学习考公相关的内容。
考公一般本科生定一级科员,研究生定四级主任科员,晋升一般至少需要等待三年,因此今年的考公我主要是提前适应、熟悉,并没有一定要考上的压力,主要重心还是放在留学准备上。
留学准备:重心备考雅思
整个流程进行的比较迅速,在国庆假期一结束我就报名了最近的一场雅思考试,并在考完后开始联系留学中介。
当时对比了几家,指南者留学在流程上的规范化这一点尤其吸引了我,且数据库中对于许多学校信息、课程申请时间线与语言要求的院校官网搬运给我提供了很大便利,于是在两天之内就签订合同,并确定了主申港三新二文科类的策略。
因为我本科期间没有很留意成绩,导致绩点尚可但是均分偏低,达不到英国G5院校二等一的要求,申请王爱曼华(布?)的时候也会有较大劣势;
相较之下,港新对于均分的限制没有特别严格,且较之英国申请可能会更看重985这个title一些。
因为申请的部分基本都交由老师们完成,我的重心便放在语言的备考上。之后裸考的雅思出分6.0,虽然不算很差但也远远达不到申请的要求,于是我继续报名了一个月后的雅思考试并在这段时间内进行突击。
雅思分析,薄弱项提升
通过第一次考试我意识到阅读是我的强项,但是做题速度还有待提升;
写作算是次强项,在准备了一些几乎肯定用的上的词汇后便也没再多花时间。
听力和口语相较于我的另外两项成绩尤其薄弱,其中口语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
我买了一些菲教的网课,每天开口讲一段时间以维持语感并增进信心,对于素材的准备也只是在脑海中构思中文大纲,大致用英文过一遍并查询自己卡壳部分的表述。毕竟对于一个月的突击时间而言,过多花费精力在准备口语素材上反而会显得有些因小失大。
最后是听力部分,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薄弱部分(裸考的六级阅读237,听力只有两位数)。
在这个部分我在保持每天练习的基础上,同时研究了语料库和一些课程中提到的做题技巧。尽管考试时抽到的题目我觉得特别难,但也是提升最为显著的一项,复议成功之后惊险擦线达到了7(5.5)的成绩,在一个月内将雅思提了一分。
复议出结果的时候正在旅游,很激动地发了朋友圈
offer下达与选择
递交申请后的一段时间便是学习考公、全国巡考(旅游)、静待offer了。
1、已收到的offer
截止目前,港大的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是我在一月底收到的第一个offer,随后在三月初也收到了港科全球中国研究的面邀并几天后收获offer。
港大MA AIES的offer
2、遗憾被拒的offer
港大的中国语言文学与新国立的中国文化与语言基本是没戏了,从交流群里的专业构成来看招录的绝大多数都是汉语言本科,且bg在985,均分88+才会比较稳;
南洋理工的中国与全球治理开的很迟,目前才发完第一轮,根据之前的信息来看可能要一直到五六月才会发完;
摸奖性质的LSE很早收到了明确的拒信、港中文的中国研究没了后文,但从今年的rolling程度看来我投的已经算是最晚的一批了,很可能早就满了。
爱丁堡未来学院发邮件告知扔进第二轮了,但在申请结束后我才在微博@崔钟博汶Cook那里了解到这个项目去年有200多大陆考生投递,最后只录了5人(项目本身只录30多)所以希望不大。
广东省考结束去港大转了一圈,在哲学系
门口看到了GCS的招生广告,何尝不是一种( )
3、申请总结
总结看下来,结合我自己的申请经验和一些身边的见闻来看,我觉得最大的教训是一定要早申,尤其是针对港中文这种rolling程度,能在项目开始的第一天申就不要第二天申。
其次是对于一些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广泛搜集信息,比如可能的类似喜欢招海本、只招某个专业的倾向,以及每个项目的招生人数规模等,很多这些都是连官网都不一定写的潜规则,一定要多渠道多方了解;
同时注意去伪存真,互相参照下比较分析,不要听信部分中介夸大其词的一家之言。
最后,是在收到offer之后具体的选择问题。
4、offer选择
我自己在收到港大AIES的offer后考虑了两天最终还是选择了交留位费,而考虑到这个项目的留位费高达13w港币,之后也基本不存在放弃的空间了。
最初犹豫的点在于这个项目bar似乎不高,回来后认证的专业大概率很难考公;但我对于这个方向的课程设置其实比较喜欢,且不突出的bg很难确保这不是我收到的最后一个offer。
考虑到这类文科(不包含新传、法律)很难在这短短的一年内培养出一些支撑求职水平的技能,而一个排名不算低的学校的硕士文凭本就会在回来后意味着大城市落户的便利、许多企业简历关的敲门砖,项目的含金量本身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此外,我当下的判断力不外乎是出自目前的境遇与过往的经历,但是未来的发展并非一定是线性的,来到更高的平台之后本就意味着更开阔的眼界,到那时或许人就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放下一些过去所盲目执着的而收获一个更明晰的自我。
就像我在当初来到大学时放弃计算机而选择哲学一样,时至今日看来于我而言这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之一了。
哲学系下的人工智能,是否为“时代风口”?
目前看来,尽管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迭代与大语言模型的爆火以及Sora展现出的惊艳能力,人工智能再一次成为热点话题,然而对于一个开设在哲学系下且主要研究论理政策的项目是否就是“时代的风口”,我觉得还是要持审慎的态度,而不能盲目乐观。
与之相反,当前大模型的发展趋势因为存在显著的算力硬门槛,比起几年前的计算机热其实更难惠及到普通人,而AIGC的发展也意味着更少的岗位需要。
所以在我看来,与其考虑如何让“人工智能”这个沾边的title价值最大化,不如考察香港这个城市本身的特殊性质与行业优势,或许通过为期一年的努力能收获更大的机会。
行业优势(确信)
此为网图,侵权可删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认为申请季带给我的不仅是象征着之后去向的offer,而在这个过程中锻炼的信息搜集能力,对未来道路细致而充分的思考,以及同社会更紧密接触而形成的认知的方方面面,或许于我而言是从长远角度来看更宝贵的财富;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历练,而非单纯是其带来的结果。
以上就是我申请经历的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