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资信评级公司债券评级部实习生、财务分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部实习生
01 留学,更稳妥的选择
我是在大二的下学期决定出国留学的,因为当时考虑到自己保研难度较大,而考研又面临着不能一次上岸的风险,因此为了稳妥起见,我选择了出国留学。我个人非常认同一篇帖子里的内容,出国留学的失学风险很小,只要你愿意放低标准,总能有院校录取你,但出国留学去到好学校的难度很大,因为申请人中不乏其他优秀的同学。
我最开始主要考虑的留学院校是港三(港大、港中文、港科)、新二(新国立、南洋理工)和澳四(墨尔本、澳国立、悉尼、新南(防喷,排名不分先后)。
香港和新加坡具有较高的回国认可度以及较低的留学花费,而且与国内的文化相似度也更高,尤其是新国立在2024年的QS排名中一路冲到了第8的位置,所以我一开始就把新国立作为我的梦校去申请,澳洲主要是考虑到录取门槛比较友好,QS排名也很亮眼,主要起保底校的作用。
与指南者老师沟通选校方案
02 港中深奖学金录取来了!
我至今还记得我在2023年的5月投递了第一份申请,是新国立的提前批,接下来的一周内又投递了悉尼大学,并且在2023年的6月初就收到了悉尼大学的录取,速度之快有点出乎我的意料。
在暑假的两个月里,由于大多数院校还没有开放正式申请,所以我趁此机会赶紧再刷了一下自己的语言成绩,把雅思提到了7.5分。
与此同时我也梳理了一下自己在大四上学期结束前还未出分的必修课,大概计算了一下自己加权分数的上限,并且制定了每个科目的分数目标,同时我还在暑假完成了第三段实习,尽量让自己在申请季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9月份开始后,我陆续提交了港校、新加坡地区的全部申请,并且在9月底相继收到了港中深Fin(金融科技方向)和IMBA(商业分析方向)的笔试邀请,在四天集中的笔面试后,我在国庆后收到了两个专业的推研信,并且分别给了我奖学金(金融银奖、商分铜奖)。
我认为港中深的优缺点非常明显,优点在于课程几乎全部在晚上和周末,非常方便实习,而且学费在奖学金减免后甚至比国内的部分专硕还便宜,以及IANG签证,亮眼的就业报告,大湾区的高认可度等等,而缺点就是与港中文本部的排名共享问题以及中外合办的性质,最终结合自己市场化就业的发展方向,我还是决定缴纳金融专业的留位费,提前锁定一个名额。
港中深金融录取邮件与奖学金金额
03 杳无音讯的三个月
此时我还非常乐观,因为在申请季开始不久的9月和10月,我就已经收到了来自悉尼大学和港中深的3个offer,这个速度已经明显够快,但就在我以为往后的几个月会同样顺利的时候,我的邮箱却在10-12月再也没有通知,更令人焦虑的是同时间段内,我在小红书和其他社交平台看到自己申请的项目陆陆续续开始通知面试、补材料、发放第一批录取。
这是非常煎熬的一段时间,我每天会花大量的时间在关注QQ邮箱通知和查学校的申请系统上,很影响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
后来我就想,与其坐着干等,不如加申海投,总有能录取的项目,外加那时指南者的老师告诉我英国有部分院校无需申请费,于是我火速加申了曼大、爱丁堡、利兹(后来曼大和利兹也下了offer,爱丁堡的金融建模把我拒绝)。
04 “不能留遗憾,申!”
加申IC我觉得是很缘分的一件事情,当时我女朋友问我,要不要去试试帝国理工,我一开始还不是很愿意。因为IC申请费贵,录取难,大概率1000块钱的申请费就打水漂了,后来是本着都听女朋友的+试一试的想法决定去挖掘一下有没有一些冷门项目,最终找到了这个金属与能源金融理学硕士,其实当时我也比较犹豫,因为这个项目虽然知道的人不多,但一年只招30个人,录取难度的方差可能会很大,具体的申请情况也很难预测,后来我觉得申请就是不能给自己留遗憾,申!
期间我还加申了港中文的ASDS、新国立的DSS,以及墨尔本的申请系统不知道为什么可以让我连申7个项目不交申请费(也许是设定?),总之在10-12月越挫越勇的状态下,我一共申了40多个项目。
05 蜂拥而至的面试通知
事情的转折点在今年的1月份,我先是收到港大给我发的一封邮件,说我在申请系统中把姓和名给填反了,让我传一个护照扫描件过去,紧接着在1月中旬我收到NUS-SJTU定量金融的面试邀请,2月相继收到新南威尔士、港大、澳国立、新国立的录取以及墨尔本PhD项目补材料的通知,此时我感觉自己的选择已经比较多了,外加帝国理工在我加申以后一直没有动静,我以为自己已经被这个项目默拒。
直到3月份他突然给我发送了面邀(面试时间被安排在第二天凌晨,后来我发邮件调整了面试安排),在通过参加指南者的模拟面试后,我在面试过程中较好地应对了老师提出的问题,最终也在面试一周后收到了录取。
NUS-SJTU QF面试
指南者老师协助预约模拟面试
06 有备才能无患
前期准备
我觉得在申请留学的过程中,前期准备是很重要的。因为我自己的均分不是很高,而且也很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85到88的提升,所以我希望尽量能兼顾标化成绩和软背景的提升,我会一边梳理提升均分的计划。
另一方面尽量多的去参加实习、科研和竞赛。因为我自己对量化研究很感兴趣,申请的方向也偏向于金工、金融科技,但校内学习的python编程又比较基础,因此我参加了指南者老师提供的Python编程培训和机器学习辅导,其中遇到有不会的问题,或者难以解决的bug,指南者老师都会很细心的解答,尤其是负责指导的马老师和梅老师经常晚上9点过还能及时解答我的问题,使我较好的掌握了必备的研究方法。
指南者老师指导解决代码中的BUG
面试准备
另外我认为对于有笔面试的项目,提前搜集笔经、面经,做好相关准备是很重要的,比如我在面试港中深之前,会提前熟悉自己的简历,提炼出一些亮点,比如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其中一段big name实习,然后对可能的问题进行准备,在面试过程中我会诱导老师往我准备好的亮点上进行提问,此外我还建议提前了解一下项目的负责人和一些老师的profile,熟悉他们的研究方向,已发表的论文等等。
当时在面试港中深的过程中,有一位面试老师也是做量化交易的,只不过他是做的高频,在面试过程中他果然对我的量化研究论文提了5个tech问题,还好我提前有所准备。
帝国理工的项目主任Prof. Stephen是采矿专业背景,因此在面对像我这样金融背景的同学时,我猜测他大概率不会问很专业的金融问题,面试过程中他果然还是倾向于动机面,包括询问我的职业发展规划、为什么想读这个项目、认为这个项目能带给我什么等等。
实习准备
实习的重要性我觉得需要视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批次而定。比如投递新国立的提前批,实习是不必要的,更多关注的还是院校背景和均分,我个人是因为均分的原因,必须在实习上有所提升,所以我从大二开始就一直实习,截至到今年7月已经有5段实习1段兼职,包括国内Top3量化私募,WorldQuant(兼职顾问),券商固收研究(城投债、产业债),信用评级(城投债)。
我的第一段实习是在成都的某个平台投资公司做投资助理,当时虽然也想第一段实习就去券商,但是难度太大,还是从基础做起,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才开始慢慢往定量+投资的方向走。
最终的选择——IC
关于择校的问题,其实我最终是在港中深和帝国理工之间选择,因为之前拿到offer的港大要求14天之内交天价留位费,再三考虑之后还是决定放弃港大,墨大在5月份才给我下录取,而帝国理工要求在4月20日之前给出回复。
在最终择校的时候,我通过很多渠道了解了港中深和帝国理工各自的优劣,甚至在求职软件上用不同的硕士院校去投递简历。
后来我发现对于大多数市场化机构,其实港中深和IC都能过简历关,笔面试阶段全看个人能力,少部分会用QS和办学性质卡掉港中深,剩下的无视硕士院校卡本,考虑到现在市场化就业的环境不太好,再加上帝国理工的QS排名实在是太香了,而且在这样的环境下,很难回答目前的就业形势是不是触及了最低点,未来多久会开始好转,因此最终还是选择了IC。
对于IC的排名,虽然确实有点意料之外,但找工作好用就行了,并且IC在前几年一直稳在前10的位置,企业对IC的印象也锚定在这里,并不会因为今年就会改变,好找工作就可以了。
Offer展示
07 早打算,早录取
最后想对大家说的是,留学一定要趁早打算。预留充足的时间做好前期准备,包括如何保持(提升)均分,语言成绩,实习,科研,未来方向(就业还是读博,润还是回国)等等,这些事情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每一件都需要去花时间认真做,或者认真思考,我个人一般是从期望实现的目标来反推实现目标的requirements,从未来希望从事的岗位,反推岗位所需的学历背景和实习经验要求,再反推当下所能做的工作。
最后也在25fall申请季即将开始之际,祝大家都能去到自己理想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