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在活动中认识的学妹邀请我去coffee chat。疫情后发达(或是别无选择)的线上沟通工具让人们很少选择面对面交流,我曾经给许多人发过信息想要线下沟通,绝大部分被礼貌的拒绝或无视了。因此,当我收到这样一条虽稍显稚嫩但无比真诚的信息时,竟不知道我和她谁更紧张,更兴奋些?
那一整天我都在外面奔波,上午见了老板,喝了一杯咖啡,这让我在下午见学妹时不得不放弃了尝试新品咖啡的想法,改成了不含咖啡因的茶。我们聊了很多,从简单的选课,到毕业后的打算,再到生活爱好......我不记得自己说了多少遍“找不到工作没关系,都会过去的”以及“不要为难自己”。
学妹时不时表达感动和感谢,我笑着接受了,心里却不由得想起了一年,两年,刚入学时的我自己。
01 60%的同学选择了回国
在乔治城大学读书的这两年,最大的转变是意识到自己并不喜欢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科学,恰恰相反,我发现那个曾经数理化不及格而选择文科的我,喜欢数据,喜欢技术,喜欢那些确定的数字。作为一所颇具精英范的高校,校园里经常能看到大家西装革履,有人用衣架带着一套西装,上课换上,下课脱下,还有许多人听讲座也要穿西装。
来到美国的生活无疑是开心自在的,特别是对于我这种渴望自由,却在家附近上了大学的人来说。不过,我(和我的腰椎)也很难忘记赶due时的紧张,在超市挑选食材的迷茫,以及......差不多熟悉了环境后,一定会和朋友,家人,自己进行的灵魂发问:你以后要找什么样的工作,你要留在美国还是中国?
我们专业一个年级大约有两三百名学生,中国人不到五十人,毕业后,我认为有超过60%的学生都选择了回国。他们或是打算先在国内工作,过几年再来读二硕或mba,或是家里经济条件较好,不急于一时,或是在外时间太久,喜欢国内的生活......
我认为留美和回国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命题,没有绝对的好坏,需要考虑家庭,个人性格,职业规划等多种因素。以我自己为例,我选择在美国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习惯国内的职场。出国前,我大部分时间都在NGO实习,只有一次去了一家咨询公司呆了一个月。
那段时间天天早来晚走,中午随便吃点,身体十分吃不消。以我浅薄的个人之见,中文已经是我的母语了,我对国内的职场环境也相对熟悉,反而是在美国能学到更多东西(吃更多苦......),何况我又想要独立。选择就意味着放弃,在无数个深夜,我也会想象那个家人所期待的平行宇宙:我在家附近上班,朝九晚五,生活简单温馨;还有淘宝,各色美食,熟悉的环境......但“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02 找工作,要从第一学期开始
犹记得还没入学,一位热心学长就告诉我,开学前,期末周,都是校内工作招聘的好时间,应该把握住。当时我也努力过了,只是这努力中还夹杂着一丝畏惧:我是谁呀?我能行吗?这畏惧让我错过了一些机会:中文系招助教,我投的太晚;系里找Graduate Assistant,我简历改得太慢。找Career Center聊天,人家指出我的不足,我又羞又窘,结束会议就把东西扔在一边不管了。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我在第一学期结束没有找到任何工作——现在看来,这再正常不过了,何必要把自己逼得那么紧呢?人活在社会之中,但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能够支持人们以不同的社会时钟运转。——但当时的我,却有些自责自己总是在错过机会。于是第二学期一开始,我就投入了找工作的漫漫大潮中。
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订阅了学校的招聘网站邮件。这是一个我在日后反复对学弟学妹们提起的小技巧:学校里实在有太多机会可以挖掘,我也不喜欢竞争,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能先下手为强了。
2月初,我逼着自己投简历。那时我已经有一些和人交流的经验了,简历也改了几版,但还没学会用GPT,Cover Letter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憋的,别提多痛苦了。好在“到目前为止,你已经从所有曾认为不会过去的事情中幸存了下来”。我总这样告诉自己。我迎来了几场面试,大部分说的很烂,不过我假装自己表现的很好。
3月初,我得到了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我的上司邀请我去办公室见面,介绍了一下工作内容就聘用了我:我在学院——对面的剧院做Production Assistant,可以是引导员,监票员,也可以是灯光师。
我还记得当自己拖着沉重的步伐一边走一边回顾自己的问题清单时,是有多么紧张和不情愿!没想到它们一个都没用上。得到了工作,我很高兴,又觉得很好笑。但不管怎么说,这份工作很清闲,老板非常和蔼,工资甚至和我后来需要动脑的实习相当,我有空就去,一直做到毕业。初春,我会站在门口观察窗外的迎春花;初夏,我吃到了难得不甜腻的甜品。
由此我知道了,有些事没有自己想的那么难,以及,我们说着“求求你快给我一份工作吧我什么都会做的”,但当我们真的得到了一份工作后,又不一定真的会那么乐意,当然,这是另一种甜蜜的烦恼了。
这份有些俏皮的工作成为我读研生活中一段不那么功利的温暖插曲。我开始烦恼暑期实习了。前面提到过,我不是一个喜欢竞争的人,因此我放弃了(其实现在想想应该很有机会)的校外实习,找的仍然是校内实习。
或许今年是本命年,衬托得我去年运气相当不错:我在一个挺好的研究所里做了研究助理,又申请上一份暑期开始的实习,我一直做到刚刚过去的9月底,职位是Data Intern。从这时起,我作为一个文科生,真正一只脚踏入了Data的大浪潮。这两份工作一个面试一次,另一个面试两次。
后来朋友告诉我,她都投递了,却没有什么反馈;我也曾将工作推荐给学弟学妹,但大部分人似乎也没得到什么答复。但我的朋友如今已经找到了全职工作,学弟学妹们也都纷纷在校外找到了实习。
这件事告诉我,很多时候是我们当局者迷,其实都会有自己的出路,你需要的是信心,耐心,勇气,毅力......写到这里,不知为何竟然有些鼻酸。
03 毕业后,才是真正的血雨腥风
找到实习的时间看似轻松。那时的我还没有意识到很重要的两件事:第一,大环境不好,让很多公司都注重申请人经历的连贯性;第二,毕业后找工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血雨腥风。
第一点,在我找到如今这份牛马实习之后深有体会;第二点,则让我在毕业后的几个月里不断品尝着迷惘的苦果。我按部就班地实习,上课,有时会手忙脚乱,但大部分时间都能应对,也交到了知心的朋友。时间转眼来到了今年1月,我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了(而我天天为写论文熬夜)。
度过了一个黑白颠倒打游戏看剧吃麦当劳的极致i人假期,我仍迟迟不愿把重心放在找工作上,而我心里其实非常焦虑。这拖延的毛病直到今天也会让我不时苦恼一阵。
毕业前,我投了些工作,也收到了几个面试,但天真的我都没有好好准备,机会也因此从手中溜走了。我的实习单位非常好心地主动问我是否要多在这里留一阵,这才保证了我没有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但随着夏天渐渐过去,我稀稀拉拉的申请没有回音,我才真的慌了。
8月底,我投递了一个和自己经历很匹配的研究岗位,通过了第一轮面试,却在笔试中败下阵来。收到通知已经是9月底,我的实习9月30号就要结束了。第一年,我有90天的失业期,但我不想用其中的任何一天。
04 度过了一天的失业期
还记得收到通知前,我好几天都在忐忑中度过,为了晚点面对还熬了夜。但这一切都在收到那封真诚到近乎残忍的邮件时失效了。我哭了好久,洗澡时也忍不住咬着牙,懊悔于自己之前的松懈。后来,两名HR告诉我,她们很喜欢我,我只差一点就可以进入面试了。
一点点啊!有时候就是百分之百。现在看来,这痛心和后悔,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接下来那一个礼拜,我以前所未有的精力不断在图书馆消磨时间。这找工作以来最惊心,最心酸的一段日子,却是不知该从何说起了。
我那时每天会从几条街外买poke bowl吃。有一天下了小雨,我只顾身体缩在伞下,没有注意到纸袋被雨水打湿,变软,在我急匆匆走进大门的那一刻破了,满满一碗饭都泼在了地上......晚上,听着大合唱版本的《理想》,“又一个四季在轮回/而我一无所获的坐在街头/只有理想在支撑着那些麻木的血肉”,泪水不知不觉流了出来。我咬着嘴唇,竭力不发出任何声音。
后来,我用了1天失业期,第二天拿到了一份我以为不会拿到的实习offer,又在一个月之后来到现在的公司。工作很辛苦,内容却是我喜欢的。我还在找别的工作,却早已不是那个改了简历不敢投,那个会一边洗澡一边痛哭的我了。
人生路上还有太多可以想象和无法预知的艰难险阻,我仍然不敢说自己已做好准备。但是,我知道我正在面对自己的人生,那是我最喜欢的一种生活。毕业时,一位学长半开玩笑地说,欢迎来到人生中最痛苦的暑假。在我的记忆里,过去的夏天的确是那样漫长,又几乎让我忘却了它的存在。
我和学妹挥手告别,走进细细的雨丝中。
没事的。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