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遇到问题
Q:长时间接收不到验证码怎么办?
A:您可以拨打我们的客服热线400-183-1832进行语音辅助
没找到相关问题?点此联系客服
选择国家地区
指南者留学logo
指南者留学
选校/定位/规划 必备工具
打开App
“2025了,谁还去读一年制港硕啊”,英美顶流让位,澳洲限额乌龙,港新究竟是首选还是备胎?
指南者留学 2024年12月13日
阅读量:1072

 

※ 本文为指南者留学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不是英美去不起,港新更有性价比。

 

在留学圈里,港新一直被誉为“掌握性价比的神”,加上今年刚发布的25年QS综排两地高校排名又往前跃升了好几个身位。

就拿中国香港举例,这两年,每年都有大批学生挤破头似想去香港留学。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内地生赴港就读人数相较前一年同比增长32%,多出6万人;毕业后申请IANG签证留港增长率更是高达137%!

 

 

作为申请的大热门,隐隐有比肩英美的架势。但指南君想说:港新固然有独特优势,但其他地区也不是“吃素的”。

 

1.美国大学被诟病最多的学费贵、成本高,但其实他们的硕士项目学制非常灵活,只要完成学分要求就能毕业。更短的学习时间对应着更少的成本,换来的是更硬核的课程内容。

 

2.素来是留学“白月光”的英国高校,今年不是扩充院校名单,就是连连下调list均分要求,试图用降低录取门槛吸引更多学生。

 

除了他们,澳洲政府在上个月底也正式取消了留学生配额政策。足以说明各地的“抢人之战”已经逐渐白热化。

 

对于港新而言,正面硬刚之下还能站稳“性价比之神”的位置吗?

 

港新赛道不缺热度

 

先说结论,一是升学环境变了,二是留学招生的“蛋糕”变大了,最后是性价比。

 

01学历贬值谁追得上?

 

来看一组数据,2024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1179万,创下历史新高;预测2025年大学毕业人数达到1222万,同比增加43万。

 

 

一边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居高不下,一边是就业岗位增长乏力,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愈演愈烈,而就业岗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在这种背景下,“稳定”成了求职时的关键词。于是,国考人数疯涨38.3万,甚至有岗位报录比高达15000:1;想进入国企工作的群体也是逐渐庞大,2024届毕业生中该比例已经连续5年上升,今年达到了47.7%。

 

 

放眼望去,遍地都是拿着简历等待挑选的本科生,于是学历提升成了显著提升竞争力的方式。但比起国内2-3年学制的研究生来说,港新的1年制至少在时间成本能赶超一大截。或许你的本科同学还在准备研究生毕设,但你已经迈入职场拥有一年工作经验,两者孰轻孰重无需多言。

 

更何况,港新地区不少院校都在回应市场,扎堆开设强就业导向的专业,以新国立为例,ISS学院的3个项目——企业商务分析、人工智能系统和软件工程硕士都会由学校为学生安排为期5个月的带薪实习,根据前期招生官透露的信息来看,毕业生的就业率能达到80%。

 

02扩招趋势明显

 

事实上,港新地区都有明显的扩招动作,整个盘子变大了,这也让原本申请英国的同学会同时考虑中国香港或是新加坡。

 

就以港大来说,在不少专业招满提前关闭的情况下,25fall还新增了许多专业,包括社会学、人口与政策分析、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可持续会计与金融、会计分析、财富管理等等。

 

社会学社会科学硕士,学费20万港币,2025年2月14日截止申请;

 

人口与政策分析社会科学硕士,学费23万港币,2025年2月28日截止首轮申请;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工程)理学硕士,学费32万港币,2025年1月2日截止首轮申请;

 

可持续会计与金融硕士,学费46万2港币,2025年1月10日截止申请;

 

会计数据分析硕士,学费36万港币,2025年1月10日截止申请;

 

财富管理硕士,学费46万2港币,2025年1月10日截止申请。

 

如果观察上述几个新开专业,很明显能够看到的一个趋势就是文科、商科与理科的结合,这种跨学科的课程体系既符合市场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成为了吸引同学们“转码”、“跨行”的重要因素。

 

03性价比突出

 

性价比方面,除了老生常谈的时间、金钱成本,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自身价值的考量。

 

对于同等层次的学生来说,一样的院校背景、差不多的均分和类似的实习或竞赛经历,抛开个人喜好,能够申请到QS排名更高的院校,那港新地区就是“最划算的买卖”,这点在港新英澳混申时尤为明显。

 

 

Z同学

 

新国立 海事技术与管理理学硕士

 

基于我当时的绩点和个人偏向,考虑进行英澳港新大混申。英澳方向是考虑到丰富的留学体验和近几年澳洲较高的QS排名,选择了曼大,爱丁堡和悉尼的泛商科项目。但由于英国的院校比较看重硬背景,而我本身是双非背景不占优势,是抱着“捡漏”的态度试一试申请的。

 

而港新方面基于我自身的院校海事专业背景,在往年我校的申请成功案例中,申请港新比较有优势,尤其是新二的海事项目对我们海事院校有偏向性,申请的成功率较高,最后选择申请了港大,新国立,南洋理工的供应链及海事项目。

 

谁才是留学圈“顶流”?

 

在留学版图中,英国和美国一直是中国学生眼中的“香饽饽”,“留英”还是“留美”争议不断;同时,澳洲也因为不俗的QS排名表现逐渐进入大家视野。随着各地区相关政策的出台,留学风向一变再变。

 

01美国

 

近期,美国诸多高校接连发出通告,建议他们在 2025年1月20日总统就职典礼之前返回校园,以避免可能的旅行限制和驱逐风险。

 

比如,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在其官方社媒就发布了一份假期旅行建议,并指出虽然不是强制要求或官方政策,但建议国际学生在总统就职日之前返回美国。

 

 

不得不说,此前有留美意向的同学今年或许开始慎重考虑,至少不再和往日一般坚定。一方面是局势尚不明朗,另一方面成本巨大,且和就业挂钩的QS排名不占优势。

 

长期以来,美国留学费用给人的印象都是“一骑绝尘”的高。就拿学费举例,美国加州大学25fall入学的加州州外学生和国际生学费将增加3,402美元每年,涨到52,536美元,其中包含了加州大学向本州学生收取的基本学费(14,934美元)和州外学生附加学费(37,602美元),是涨幅最高的一次。

 

 

但涨归涨,灵活的学分制也让他的开销相对没有那么高。以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为例,项目时长要求30学分,平均每学分2,196美元,完成学业需要65,880美元;比起两年制的数据科学硕士(50,496美元/年)来说,能节省一半学费。

 

 

更何况,美国大学是所有地区发奖学金最大方的。在美国奖学金最丰厚的前十所大学中,纽约大学奖学金平均数额能达到29,508美元,国际生获奖比例达到10%,一定程度上平衡了高昂的留学成本。

 

02英国

 

再来看看英国的留学情况,只能用“降温明显”来形容。

 

11月28日,英国政府公布了一份《年度签证数据统计》。这份报告记录的是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的数据,根据结果显示,学生签证发放量暴跌19%,这种跌幅前所未有。

 

 

无独有偶,在指南者25fall11月份的申请数据中,英国院校的占比也从24fall的33%下降到了22%,两份沉甸甸的数据如同一面镜子,都映射出英国留学市场近期的巨大动荡。

 

 

追溯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部分学校QS排名下滑

 

近十年中,除了帝国理工学院一路高歌猛进,冲上英国top1的位置外,不少学校排名都开始扎堆下跌。

 

 

具体来看,王爱曼华只剩“王”屹立不倒,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和华威大学都降了,俗话说“买涨不买跌”,排名下滑让一众老牌英校也稍显褪色。

 

留学费用上涨

 

由于通货膨胀等因素,英国部分院校的学费在2024年有所上涨,预计在2025年会持续以3%-5%的幅度上升。同时,政府对留学生的生活费用标准也进行了调整,提高了每月的生活费用要求。

 

 

就拿牛津大学来说,25fall入学学费区间由24fall的33,050~48,620英镑上涨到了35,260~59,260英镑,最高涨幅达21.9%。25fall工程专业的新生学费甚至达到了59,260英镑(约合人民币503,610元)。

 

禁止“拖家带口”

 

取消陪读签也是影响因素之一。2024年1月1日,移民局和英国各大媒体就宣布:留学生携带家属禁令正式生效!

也就是说,国际留学生家属不再有资格申请陪伴签证(Dependent Visa),只有攻读研究型研究生(包括研究型硕士和博士)的留学生才能携带家属来英国。

 

 

除了上述因素,“取消学签换工签”等政策都可能导致一些家庭重新评估留学目的地。而申请数量下跌后,英国院校通过降低list也没能挽回中国留学生的“心”,实在是恶性循环。

 

03澳洲

 

自从5月澳洲提出限额计划以来,只是小小“风声”也给澳洲高校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当地高校的招录工作更是一度陷入混乱,“受伤”最严重的当属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和莫纳什大学等。

 

 

新南威尔士大学早早地就暂停接受国际学生申请,启用候补名单;

 

悉尼大学撤回部分已经获得无条件录取的国际学生的offer,纳入候补名单;

 

墨尔本大学虽然继续发放录取通知,但录取资格也在受限额政策影响。

 

一顿操作属实是狠狠背刺了一波国际生,于是大家把目光转向不断扩招的港新地区。一方面是QS排名有竞争力,另一方面扩招趋势明显,更重要的还是留学市场稳定,对于学历贬值、就业艰难、人人求稳的整体环境来说,港新实在是抵抗风险的一大“利器”。

 

太热未必是好事

 

事实上,港新的热度已经拉升到了肉眼可见的高度。但问题是,这热度他们值得吗?

 

01“Ctrl C+V”的学生背景

 

上述分析到,申请港新地区时,会有部分院校对内地高校有光环,导致出现大批差不多院校背景、均分成绩的录取者,甚至是同一所大学。

 

以指南者申请新国立25fall土木工程理学硕士的学员为例,共计12位拿到offer,其中7位来自河海大学,均分成绩都在80分以上,雅思为6.0-6.5分。

 

且不说实习、科研经历,单论基础背景就没有差异性一说,很难想象在NUS就读一年之后,一模一样的本科学历和研究生文凭,同样的专业再进入对口行业,求职时的竞争会有多激烈

 

对于一年制硕士来说,快速进入就业市场是巨大的优势,但当这种优势被高度重合的竞争者抹平时,学生乃至家长就会考虑“换个赛道”。

 

 

02“铁饭碗”机会少了

 

谁说留学生不想进体制内,可是还没毕业天就塌了。在最近公布的广东省选调名单中,即使是港校的内地分校也被排除在外。

 

对于广东的留学生来说,因为毗邻港澳,所以去当地读个硕士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所以这次定选把他们全拒了,造成的影响或许比起其他省份还要深远。未来当地的家庭是否还会选择留学、选择港新,都是一个未知数。

 

如今,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混申,并且把港新院校的优先级不断提前。一方面是避免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当地分散风险;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掌握主动权,在某个学校门槛提高前增加录取的成功概率。

 

短短几个申请季,热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能做的唯有冷静分析、提前规划与准备,以不变应万变。

 

END

 

 
 
 
 
 
 
 
 
 
 
 
 
 
 
指南者留学老师
您正在预约联系老师
简单填写基本信息,完成导师预约
以下信息仅供导师提供定制服务,我们承诺保护您的隐私安全
*手机号码
*目前学历
本科大四
本科大三
本科大二
本科大一
硕士在读
博士在读
其他
*留学意向地区
提交
预约成功
顾问老师将尽快联系您,请保持手机畅通
返回首页
下载指南者留学App
预约咨询
电话咨询
您的会员等级不足
前往指南者留学App查看等级详情
取消
立即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