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联数据数据分析师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血液黏度检测__ Viscosity Detection
两阶段融合模型金价预测
地铁内突发疾病检测的开发与设计
论文5篇
“曼大拒了、爱丁堡拒了,难道我真的只能去保底的布里斯托?”
递交申请后,本以为布里斯托的录取是抛砖在前,引玉在后,没想到理想的“玉”没到来,我的邮箱倒是接二连三出现了几封拒信。
就在我逐渐接受可能需要去布里斯托大学的现实时,UCL的offer突然到来,紧接着,拒过我的曼大也发来了两封offer......
普通案例的我,能录UCL?
“一定要考研、考公、考编吗?”
大二,面对未来,我开始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道路。高考时,出国留学的种子就已在心中萌芽,只是当时没有足够的勇气与资源去实现。直到大学二年级,这个想法再次浮出水面,并且变得愈发清晰。
当同学们开始为考研做准备时,我却在思考另一条路。对于一个从小在国内教育体系中成长的学生来说,国外的教育系统、申请流程和专业选择都显得如此陌生。浏览各大留学论坛和网站的感觉,就像初中生在填高考志愿一样手足无措,我们甚至隔着一个大洋的距离。
最初,我对国外学校和专业几乎一无所知。UCL、帝国理工、曼彻斯特大学这些名字虽然耳熟,但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就业前景却如雾里看花。我的目光主要集中在英国、香港和新加坡这三个地区,但仅凭自己的力量,实在难以做出明智的选择。
在寻找留学机构的过程中,我接触了多家知名的留学咨询公司。然而,除了指南者外,其他机构在我尚未签约时,要么敷衍了事,要么给出的保底院校远低于我的预期。更让我失望的是,他们似乎对我这样一个"普通案例"兴趣寥寥。而指南者不同,在我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张玉亭老师就给予了我详细且明确的回复,分析了我的背景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并且告诉我,我能够冲刺到UCL。
签约后,沈晓彤老师为我制定了一份细致的时间规划,从语言考试、科研经历、实习安排到最终的申请材料准备,每一步都清晰可见。这种系统化的规划让我第一次对留学之路有了明确的方向,不再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行。
最重要的是,通过指南者这个媒介,我逐渐了解到国外大学的授课形式、学习环境和就业形势。这些信息让我能够做出更加理性的决策,而不是盲目追随所谓的"名校"。张玉亭老师的耐心解答和专业建议,成为我留学道路上的第一盏明灯。
学会在试错中进步
随着大一上的结束我意识到仅有良好的学业成绩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我从大一下学期开始积极接触数学建模,并接受了整整一年的培训。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更为我后续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模比赛结束后,我有幸通过学长的介绍认识了一位专注于金融数据分析的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参与了一个实际的研究项目——黄金价格预测模型。这是我第一次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也是我第一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的论文。
记得当时我们收集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包括黄金价格、各国货币汇率、重要经济指标等,然后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构建预测模型。每当模型出现问题或预测结果偏离实际时,我都会感到沮丧。但导师总是鼓励我说:"科研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重要的是从错误中学习。"在无数次的调整和改进后,我们的模型终于达到了较为满意的预测精度。
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期刊论文上时,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这不仅仅是一篇论文,更是我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研究者的转变证明。这段经历让我确信,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正是我想要深入探索的领域。
与科研并行的是我的实习经历。我在一家数据分析公司担任数据分析实习生,每天的通勤时间长达三个小时。尽管辛苦,但这段经历却让我获益匪浅。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工作中我需要频繁使用数据库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而当时我还没有学习相关课程(要到下学期才开设数据库课程)。
面对这个挑战,我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自学SQL和数据库管理知识。每天晚上回到宿舍后,我都会花几个小时研究数据库教程和实践案例。这种"现学现用"的方式虽然压力巨大,但却大大加速了我的学习进程。短短两个月内,我从一个数据库小白成长为能够独立设计查询语句和处理复杂数据的分析师。
这段实习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技术能力,更培养了我的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我在个人陈述中描述这段经历时,招生官们看到的不仅是我的技术能力,更是我面对挑战时的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长达半年的雅思战
申请国外大学,语言成绩无疑是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对我而言,雅思考试成为了留学道路上最大的障碍之一。
最初,我对雅思的准备过于轻视,认为凭借自己不错的英语基础,拿到理想分数并不困难。然而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第一次考试下来,总分虽然不低,但口语部分只有5.5分,远低于大多数英国名校的要求。
更令我感到挫败的是,即使在随后的几次考试中,我的口语分数依然徘徊不前。我尝试了各种方法,包括刻意背诵题库答案,但收效甚微。一位考官甚至直接指出我的回答听起来过于"套路化",缺乏真实感和自然流畅度。
在多次失败后,我调整了备考策略。不再死记硬背标准答案,而是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经历回答问题,同时增加了大量的英语口语练习。我每天都会用英语录制自己对各类话题的看法,然后回听并找出语音、语调和表达上的问题。此外,我还找了几位留学生朋友进行定期的英语对话练习,逐渐培养出更为自然的英语表达能力。
经过近半年的不懈努力,我的雅思成绩终于达到了理想水平。这段经历让我明白,语言学习不是背诵和技巧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需要时间积累和实践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面对挫折时的坚韧和耐心,这些品质在后续的申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难道只能去保底了?
2023年3月,我正式开始了申请准备工作。最初,我的目标非常明确——港大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是我最向往的学府。然而,由于语言成绩迟迟未达标,我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英国学校,特别是帝国理工和UCL的相关专业。
9月,随着申请季的到来,我向多所英国大学提交了申请材料。接下来的日子,就是不断刷新邮箱、等待回音的煎熬过程
令人惊喜的是,第一份offer来得出奇地快——布里斯托大学在我提交申请后仅一周半就发来了录取通知。尽管这不是我的梦想学校,但作为一所排名靠前的英国大学,它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可靠的保底选择,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申请焦虑。
然而,好消息之后很快就迎来了打击。曼彻斯特大学的数据科学(城市分析)专业的拒信如约而至,理由是我的专业背景与申请专业不够匹配,且绩点未达到他们的要求标准。这个结果虽然在我的预料之中,但仍然让我有些失落。
更出乎意料的是,爱丁堡大学的拒信如约而至也拒绝了我的申请。曼大的拒信让我感到些许困惑,因为我认为这个专业与我的背景还算契合。但正如留学申请中常说的那样,每个学校的评判标准都有所不同,有时候结果并不完全取决于申请者的实力。
就在我逐渐接受可能需要去布里斯托大学的现实时,UCL的offer突然到来。这是我申请的所有英国学校中排名最高的一所,收到他们的录取通知无疑是对我能力的极大肯定。我开始认真考虑在伦敦的学习和生活可能性。
随后,曼彻斯特大学的健康数据科学专业向我抛出了橄榄枝。虽然这不是我最初申请的专业,但课程设置和研究方向却意外地符合我的学术兴趣。这给了我更多的选择空间。
申请季的最后一封offer来自曼彻斯特大学的机器学习专业,这是我最为看重的一个选择。但令人遗憾的是,offer中的语言要求为雅思总分7分(单项不低于6.5分),而我当时的成绩尚未达标,这意味着我还需要再次挑战雅思考试。
现在,我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多所优秀大学的offer。UCL以其卓越的学术声誉和伦敦的就业机会吸引着我;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个专业方向都符合我的研究兴趣,且生活成本相对较低。
offer如何选择,我还需要斟酌斟酌,但回顾整个申请过程,我深刻体会到:相较于前一年,今年英国大学的申请似乎变得更为宽松,多数学校的回复速度也明显加快。这或许与疫情后国际教育市场的复苏有关,也可能是英国大学为吸引更多国际学生而采取的策略调整。
无论最终选择哪所学校,这段申请之旅都已经给予了我宝贵的成长和经验。从最初的困惑迷茫到现在的多重选择,每一步都凝聚着我的努力和坚持。而这,或许正是留学申请最大的意义所在——不仅是为了获得一张入学通知书,更是通过这个过程,发现和塑造更好的自己。
END
▼
需要一对一留学规划指导
扫码填写表单,获取专属顾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