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要经历
录取学校
回想整个留学申请的过程,从最初对未来的迷茫,到后来在众多选项中坚持选择出国深造,再到最终收到令人满意的录取通知,这一路走来,既有不少偶然的际遇,也有许多看似必然的积累。
也许旁人只看到了最后的“成功”,却不曾了解其背后每一个微小的决定和取舍。
以下的文字,想要以亲身经历为例,与大家分享我的留学申请心得和心路历程,希望能够对有相似想法或正处于纠结中的同学们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放弃美国,我选择英联邦地区
我在2019年进入北京邮电大学,最初的专业是“邮政管理”,它属于管科方向,涉及物流、供应链等内容。
说实话,当年高考报志愿时,我更向往的是工科方向的通信工程,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大学前两年,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并不太感兴趣,学习也仅仅是维持在一个平稳的水平,算不上特别出彩。
那时我虽然隐约觉得“自己或许有一天要出国留学”,但并没有具体的计划和目标,一切都停留在对未来的模糊畅想中。
随着时间的推进,我逐渐意识到邮政管理专业并不能激起自己对学术和工作的热情。
大二、大三期间,我接触到一些已经在国外留学或成功申请海外名校的朋友和学长,听他们讲国外专业课程的前沿性、学术氛围的纯粹以及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心里对出国读研的期待越发强烈。
那时家里也支持我多元化发展,甚至还曾建议我考虑美国院校。不过后来与一些学长深入交流发现,如果继续用管科背景申请美国的名校,竞争并不占优势,而且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再三权衡后,我决定暂时放下美国方向的打算,把目光投向英联邦地区。
五年本科,我得到了双学位
那时刚好在我们学校,有一条较为特殊的途径——可以在大三之后申请“第二学士学位”,即用全日制两年的时间去攻读另一个本科专业。
这对我来说有极大的吸引力:
一来,我可以借此实现最初的工科梦想,学习更偏技术领域的课程;
二来,也能用更新、更扎实的工科背景去申请海外院校。
于是,我在大三下学期结束时就着手准备材料,争取转到“通信工程”专业。从报名到最后录取,中间包括背景审查、提交简历、面试等环节,竞争可谓激烈:据我所知,最初有两三百人提交了申请材料,最终只有二十人左右通过了面试并被录取。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让我感受到:要想真正抓住这个二次机会,就必须要拿出更好的状态来投入到全新的专业学习中。
我清楚地记得,那场关于转到通信工程的面试,颇有点像国外大学的申请流程。老师们结合我第一本科的成绩、活动经历以及面试表现进行评分,有的专业还要求笔试。
我所在的专业由于报考人数较多,竞争更为明显。
当时我做了一份较为详尽的简历,把在管科时参加的项目活动、论文、竞赛成果都呈现出来,并在面试中重点阐释了为什么想读通信工程、未来是否会在工科领域深造。
我想,正是那份对工科真挚的热情和相对可观的综合表现,帮助我通过了这道关卡。回头看,这无疑是我整个留学之路上的关键转折点。
为了申请,我把均分拉到了90+
转到通信工程后,我可以说是“带着极强的目的性”去学习。
一方面,我得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修完第二学位所要求的全部课程;另一方面,我还想冲刺出国留学,那么就必须保证一个足够出色的均分来提升申请竞争力。
与此同步,我还要努力准备雅思考试、对比和筛选目标学校等。
当时感觉每天都在高速运转,但这样的忙碌带给我的收获也很明显:相比第一本科阶段在管科方面的消极态度,这一次我对每一门工科课程都投入了十二分的专注,生怕稍有疏忽就跟不上。
由于工科在数学、物理基础上有更高要求,而我在大一、大二的课程中并没有修到足够深的数理基础,于是我必须用课外时间去“补课”,浏览前置课程内容,在网上寻找相关资料甚至线上公开课来查缺补漏。
就这样,我在大量刷题和小组讨论中慢慢熟悉了高数、线性代数、电路、信号系统等关键模块,为后期的学科理解打下了更扎实的基础。
除了课内学习,我在选修课方面也做了精细的权衡。很多同学认为选修课就是“混学分”,可以稍微放松一下。
但对我来说,高均分是留学申请的“硬通货”,无论主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能对我的整体GPA产生影响。因此,每到选课季,我都会去打听哪些选修课更容易拿高分,哪些老师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的模式更符合我的学习习惯。
在这个过程中,有时也会“牺牲”一些个人兴趣,改选更能保障分数的课程。或许有人会说这样失去了大学多元化学习的意义,但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目标阶段,如果我已经决定利用这个机会来冲击海外院校,那就应该更加聚焦于对申请最有帮助的事情。
这段时间的努力最终也体现在成绩单上:我的均分稳步提升到91、92分左右,足以向英国、香港、新加坡的名校递交一份充满诚意的申请材料。
二刷雅思,我拿下7.0
在学业之外,关于雅思的备考也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
第一次正式考雅思是在大四前后(或者说第二学位第一年)那段时间,报名前我大概自学了两个月,主要是背单词、做真题,尤其重视听力和阅读的题型熟悉度。
尽管我投入了不少时间,但第一次成绩只有6.0分,最明显的失分点在写作和口语上。说实在的,当我拿到6.0分的成绩单时,心中难免有些失落,但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弱点:词汇量和语言表达层面的实战训练仍然不足。
为了在留学申请截止前尽快拿到合格成绩,我又给自己安排了更为系统的复习方法——每天坚持精听和摘抄,尝试对着镜子或和同学进行口语对练,记录下常见的口误和语法问题;在写作上,我找了几位英语较为优秀的朋友和老师,让他们直接给我的作文进行批改,从行文思路到具体词句,都要被“挑刺”。
再加上稳扎稳打的真题训练和自我反思,我的雅思在第二次就提升到了7.0,令我在申请中多了几分底气。
只不过仍有一个小遗憾:我想冲击的帝国理工(IC)专业要求是总分7.0且各单项不得低于6.5,而我二考成绩里有一项小分是6.0,这意味着我还得继续和IC沟通,看他们是否能给我一个语言班或适度“降分”的机会。
尘埃落定,可工作的offer来了......
与此同时,工作机会也悄然来到了我面前。由于我早先在第一本科“邮政管理”专业所积累的物流与供应链背景,我在秋招和春招中找到了还算不错的工作机会——其中一家就是和原本科专业所较为契合的某物流TOP企业。
说实话,如果我选择就业,那么一切都已经顺理成章:我对管科专业的一些理论知识还算熟悉,并且该企业平台也不算小,未来的发展路径相对可见。
然而,当我拿到录取通知时,脑子里始终闪现一个念头:我在最初填报高考志愿时就想读工科,大学后因为专业调剂屈居管科,如今好不容易走到第二学位,也算是弥补了当初的遗憾,再加上自己早有留学的想法,如果就此放弃留学而走上了一条“看得见的路”,会不会日后埋下更多的遗憾?
反复斟酌之后,我还是决定接受挑战,去尝试更具冒险精神的留学之路。身边不少朋友也曾问:“这样做是否值得?”毕竟跳出舒适圈往往意味着承担风险。
但我想,年轻的时候就是要去做更能拓展自己可能性的选择,尤其是在心底真正渴望并愿意为之努力的时候。
交完ntu的留位费,IC的offer来了
在确定要出国后,我给自己锁定了“港、新、英”三大方向。
由于我出手相对比较晚,尤其是对香港和新加坡的院校申请并非第一轮,因此担心会错过一些名额,但仍然抱着“多尝试就多一分机会”的心态提交了材料。
结果南洋理工的录取相当迅速地在当年底就发到了我的邮箱。他们要求我在较早时间内交纳留位费,大约是两万人民币。如果我只想“保险”一点,选择南洋理工似乎是个不错的决定:学校名气大,通信工程也很强,地理位置靠近国内。
然而,我还是更倾向于感受英国的学术和文化氛围,而且气候上来说,常年炎热潮湿的新加坡也不太适合我,于是我一边写邮件跟南洋理工沟通能否延长留位费缴纳期限,一边继续等待帝国理工的决定。
等到今年初,帝国理工终于抛来了橄榄枝,这所我一直期待的世界顶尖工科院校给了我有条件录取,让我在心里一块石头总算落地。因为对比各方面情况,包括专业声誉、课程匹配度、留学成本、个人喜好等,我最终决定接受IC的offer。
香港那边港中文和港大没等到具体结果,港科大录了我,但整体而言,内心的天平始终倾向于英国,加之对伦敦的城市魅力也心生向往,我便没有继续观望港校。
回顾整个申请流程,我真正感受到的是:留学申请其实并不是一个“随机”的行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事先做好大方向上的规划,再由点及面地落实到学业、语言、实践等方方面面。如果只是临到大四毕业才发现自己想出国,那就非常被动,还容易错过最佳的申请时机。
纵观这一段经历,很多人会好奇:在准备第二学位、备考雅思、准备各种申请材料乃至面试的同时,究竟要怎样维系一个比较平衡的心态?我的答案是:聚焦当下最重要的目标,投入实际行动,适度地让自己忙起来,往往可以缓解焦虑。
因为一旦你开始行动,真正地在图书馆埋头刷题、在实验室和同学讨论项目、在深夜修改个人陈述PS时,你就会把琐碎和纠结抛在脑后,整个人反而会更有踏实感。
当然,这种做法需要一定的自律和抗压能力,一开始我也承受了很大压力,但一旦习惯了这种节奏,反倒能越走越稳,也能用成绩来反馈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
回到工作和留学之间如何抉择。其实在最终做决定时,我也曾非常纠结,但就像有人说的,二十几岁时可以多去尝试,去打开那些你尚未探索过的世界。
如果你和我一样,在大学初期曾有“专业不匹配”的苦恼,那么一定要在保有清醒自我认知的前提下,想办法调动自己对学习的积极性。年轻时的人生有很多可能性,并没有绝对对错,但你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与大家共勉:当你看准了一条前路,如果它在你心里是一束真正闪亮的光,就坚定地朝它走去。看似艰难的跋涉,在事后回望,多半会化作丰厚的经历与无悔的青春。愿我们都能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见证更好的自己。祝学业有成,前程似锦。
END
需要一对一留学规划指导
扫码填写表单,获取专属顾问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