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教育心理学系教授侯杰泰教授简介中大教育数据研究中心进行的「疫情下学童视力调查」的研究结果。
中大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系主任兼何善衡眼科及视觉科学讲座教授谭智勇教授讲解香港学童在疫情期间近视爆发式增长的原因。
中大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何善衡视觉科学研究讲座教授彭智培教授表示近视可导致一些致盲的并发症,包括青光眼、黄斑病变、视网膜脱落和白内障。
中大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副教授任卓升医生提醒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学童的视力健康,学童每天应花最少2小时或每周14小时接触户外环境。
李太(左二)分享其照顾患有深近视九岁女儿的经验,包括经常提醒女儿注意保护眼睛和上网课时适时让眼睛休息。
中大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学系和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联合公布一项有关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下学童视力调查的结果。
(左起)彭智培教授、谭智勇教授、侯杰泰教授和任卓升医生。
香港是全球近视患病率最高的城市之一。为更了解本港学童的视力健康情况,香港中文大学(中大)教育数据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疫情下学童视力调查」,检视本港不同年级学童的各种视力问题(包括近视、远视、散光、斜视和弱视),以及家长及教师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间对学童眼睛健康的关注程度。
很多香港学童患有近视,由小三约28%增至中三达66%
是项调查于2021年6月进行,以问卷方式成功访问来自108所小学和103所中学的6,498名小三、4,249名小六和6,228名中三学生及其家长,以及主要任教该三个级别的736、547和730名教师。
调查发现许多学童患有近视(小三约28%、小六约50%和中三约66%),47%中三学童也有散光。有相当数量没有配戴眼镜的学童报称患有视力问题,包括散光、近视和远视。学童的父母若患有近视、远视、散光、斜视或弱视,学童大多也有同类的视力症状。约一半接受调查的父母指出,学童的视力在疫情期间渐趋恶化,但很少父母有采取补救措施。调查报告已载于中大教育数据研究中心网页:bit.ly/EdDataXNews。
家长和教师没有额外提醒学童保护眼睛
中大教育心理学系教授侯杰泰教授表示:「从学童调查中得知,教师或家长在疫情期间没有额外提醒学童保护眼睛,而来自家长的提醒比教师多。当中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他们都没有为子女提供较多的眼睛护理指导。在学校方面,教师和校长声称他们在疫情期间(2021年6月)有额外提醒学童注意眼睛护理,但在学生的回应中并没有得到证实。教育界与医疗专业人员有需要举办大型眼睛护理的公民教育活动,以提升学童保护视力的意识。」
中大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系主任兼何善衡眼科及视觉科学讲座教授谭智勇教授表示:「香港人口非常稠密,居住地的户外空间少。在疫情期间,因为学校停课、网课代替实体课,以及社交活动受限制,学童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大幅减少,反而在室内近距离工作,包括使用电脑或阅读的时间大幅增加。这些外在因素导致学童近视在疫情期间渐趋恶化,情况必须关注。」
学童要预防近视以降低出现致盲并发症的风险
中大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何善衡视觉科学研究讲座教授兼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院长彭智培教授补充说:「当近视患者的眼球过度延长,便会产生多种并发症,包括脉络膜变薄、视网膜色素上皮变弱和出现血管不规则。深近视患者(超过600度)的情况尤其严重。近视可导致一些致盲的并发症,包括青光眼、黄斑病变、视网膜脱落和白内障。为降低因眼球拉长而出现致盲并发症的风险,学童必须要预防出现近视,并加强控制近视加深。」
学童应每天花最少2小时接触户外环境
中大医学院眼科及视觉科学学系副教授任卓升医生表示:「在疫情期间有更多学童患上近视及近视加深的速度变快。我们建议老师和家长从预防和控制两方面着手应对。在预防近视方面,学童每天应花最少2小时或每周14小时接触户外环境,多进行户外活动和适量接触阳光以增加分泌多巴胺,有助预防及减慢近视加深。学童亦要养成健康的使用电子产品阅读的习惯,调节近距离工作的时间,适时让眼睛休息。至于在控制近视加深方面,家长应为学童安排专业眼科检查,在出现近视时,可以使用药物或光学方法有效地控制近视加深的情况,减低出现致盲并发症的风险。」
注:本文由院校官方新闻直译,仅供参考,不代表指南者留学态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