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新知识是纯粹靠实验室里的运气产生的,又有多少是通过精心制定的研究计划产生的?
香港城市大学(城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曾晓成教授表示,事实上,研究成果往往取决于偶然发现和设计。
曾教授于12月1日在城大出席总统系列讲座“学术卓越”,分享了他在材料化学和化学工程领域的杰出经历,以说明这一中心论题。
这些故事包括在自然界中偶然发现的第一个金属(金)笼分子,在自然界中偶然发现的第一个二维冰,在设计中发现的第一个一维冰纳米管,制作了第一个纳米金催化的分子动力学电影,以及制作了一个展示纳米尺度上的“莲花效应”的分子动力学电影。
研究领域的一个意外发现是2000年代中期发现的“空心金纳米笼”,曾教授是欧洲科学院院士,于2022年7月加入城大,他所在的团队偶然发现了用激光蒸发黄金薄片所产生的16原子空心笼。
这些发现代表了已知最小的空心黄金,这不仅本身不寻常(因为金属往往比观察到的金笼结构更紧凑),而且对能源研究很有希望:众所周知,黄金可以作为催化剂,加速某些化学反应。
曾教授说:“催化是我们能源未来的一门关键的赋能科学。”他的演讲题目是“计算机辅助发现的轶事:偶然和/或设计?””另一个偶然的发现是由于曾教授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早期缺乏可用的计算能力。
在20世纪90年代末,他正在进行2D计算实验,因为他自己的计算机不够强大,无法处理3D研究。但当曾教授能够预测二维冰的理论存在时,这种转变被证明是有益的,即收缩而不是膨胀形成纳米级冰原的冰。
他目前的研究领域,现在完全得到了更强大的计算能力的帮助,包括水/冰,极端环境下新冰的预测,以及水面相互作用(润湿);金纳米团簇及其纳米催化;还有计算机辅助纳米材料设计!
虽然他的实验总是经过精心计划,但他给其他科学家的信息是:永远要期待意外。
郭校长(右二)及副校长(研究及科技)杨孟苏教授(左一)出席曾教授的讲座,并由工程学院署理院长石灿雄教授(右一)担任主持人。
注:本文由院校官方新闻直译,仅供参考,不代表指南者留学态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