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表明,海豚即使通过调整自己的发声行为,也无法将人类制造的噪音的影响降至最低。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海豚研究中心,科学家们与国际同行一起,给两只训练有素、干劲十足的宽吻海豚配备了吸盘式标签,使他们能够在海豚参与合作任务时记录海豚的发声。在这项任务中,海豚们必须一起工作,在一秒钟内按下自己的水下按钮,同时暴露在越来越大的噪音中。
海豚发出更响亮、更长的哨声来补偿不断增加的噪音水平,但当噪音越来越大时,它们的哨声仍然不那么成功。
布里斯托尔生物科学学院的主要作者Pernille Sørensen说:“多年来,我们已经知道动物可以通过调整它们的发声行为来弥补环境中增加的噪音。我们的研究表明,这些调整并不足以克服噪音对动物之间合作交流的负面影响。”
资深作者、布里斯托尔大学的斯蒂芬妮·金博士补充说:“这也向我们展示了海豚可以灵活地改变它们的声音,试图继续与伴侣合作,这表明这个物种有能力积极协调合作。”
合作在动物社会中很常见,许多物种使用声音来帮助协调合作行动,但使用声音也使它们容易受到人为噪音污染的干扰。
“与佛罗里达海豚研究中心的同事们合作,我们有一个独特的机会来研究在受控环境下噪音对合作行为的负面影响,这在野外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们的发现清楚地强调了考虑噪音如何影响野生动物的群体任务的必要性。”Sørensen指出。
金博士解释说:“我们发现,人类制造的噪音直接影响动物合作的成功。如果噪音使野生动物群体在进行合作行为(如合作觅食)时效率降低,那么这可能会对个体健康产生重要的负面影响,并最终对种群健康产生影响。”
这项研究是由布兰科韦斯奖学金-科学协会和布里斯托尔生物科学学院的研究生资助的。
Pernille M. Sørensen, Abigail Haddock, Emily Guarino, Kelly Jaakkola, Christina McMullen, Frants H. Jensen, Peter L. Tyack和Stephanie L. King在《当代生物学》上发表了“人为噪音损害宽吻海豚的合作”。
注:本文由院校官方新闻直译,仅供参考,不代表指南者留学态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