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港大医学院)公共衞生学院、医衞大数据深析实验室(D24H)和免疫与感染研究中心(C2i)成员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与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合作,首次估算新冠疫苗于现实世界针对 Omicron 变异病毒株感染的有效性。通过对 5,310 名捐血者和志愿者进行的血清学普查,研究人员估计三剂复必泰或科兴疫苗在接种疫苗后短期内预防 Omicron 感染的有效性分别为 48% 及 30%。第四剂的有效性比第三针更强。由于防止病毒感染也能防止其传播,此项研究也是首批证明疫苗可防止 Omicron 传播的研究之一。然而,在接种后 100 天,疫苗针对 Omicron 感染的有效性将迅速减弱。此外,研究人员估计,在 2022 年 1 月 1 日至 7 月 31 日期间,本港人口逾45%已受到 Omicron 变异病毒株感染。研究结果现已发表于《自然医学》期刊 (按此浏览期刊文章)。
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 变异株具有高度的传播及免疫逃逸能力。于2022 年 1 月 1 日至 7 月 31 日期间,本港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第五波疫情,亦是主要由 Omicron BA.2 亚变异株引起。由于 2022 年之前本地新冠传播极低,在第五波疫情开始时,本港人口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力几乎完全来自疫苗接种。
现时文献已有大量数据显示新冠疫苗可有效预防严重疾病、住院和死亡。然而,只有少量研究探讨疫苗在预防 Omicron 变异株感染方面的有效性。预防感染本身亦意味著预防无症状或有症状的病毒传播。
研究方法和结果
研究人员首先对 5,310 名捐血者和志愿者进行大型社区血清学普查,并将普查结果与来自全港污水监测的新型冠状病毒载量数据结合。研究人员从而估算 (i) 接种三剂和四剂复必泰或科兴疫苗后100天内对所有 Omicron BA.2 感染的疫苗有效性,及 (ii) 2022 年1月1日至 2022 年 7月31日期间香港的 COVID-19 累计感染率。研究人员亦研发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核衣壳 (Nucleocapsid) 或开放阅读框 8 (Open Reading Frame 8) 蛋白的 ELISA IgG 检测;后者专门用于厘别科兴疫苗接种者的感染史。
研究人员估计,在接种疫苗后七天,三剂和四剂复必泰在预防 Omicron 感染的有效性分别为 48% 和 69%,到疫苗接种后 100 天时,有效性分别降至 26% 和 35%。三剂和四剂科兴在接种七天后的有效性分别为 30% 和 56%,到疫苗接种后 100 天时分别下降至 6% 和 11%。
同时,研究人员发现,在 2022 年1月1日至 2022 年7月31日期间,本港累计逾 45% 人口受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即感染攻击率为 45%)。相应地,核酸检测及抗原快测共确定少于 41% 的累计感染。
研究意义
是项研究结果表明,以信使核糖核酸 (mRNA) 或灭活疫苗平台作为加强剂可在短期内有效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Omicron BA.2 变异株感染。此研究结果也与多项证明新冠疫苗能有效预防严重疾病和死亡的研究脗合。
因此,有效使用加强剂(例如已更新的二价 mRNA 疫苗)可于具威胁的新型变异株引起感染浪潮前快速提高人口免疫力。此外,直至 2022年 7月,本港的累计感染率较其他海外地区低。这突显了除疫苗接种外,持续的公共衞生和社会措施(例如佩戴口罩)对减少病毒传播的重要。
关于研究团队
这项研究由港大医学院公共衞生学院及香港科技园医衞大数据深析实验室 (D24H) 董事总经理兼科研总监胡子祺教授及港大医学院公共衞生学院及香港科技园免疫与感染研究中心 (C2i) 联席董事总经理裴伟士教授共同领导。研究团队还包括港大医学院公共衞生学院名誉临床教授及香港科技园 D24H 实验室荣誉科研总监梁卓伟教授;医院管理局香港红十字会输血服务中心李卓广医生;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赛马会公共衞生及基层医疗学院许树昌教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病理学与免疫学系 Gaya Amarasinghe 教授;港大医学院公共衞生学院刘浩然博士;港大医学院公共衞生学院梁诗敏博士;澳洲墨尔本大学 Peter Doherty 感染与免疫研究所和港大巴斯德研究中心 Sophie Valkenburg 博士;日本石川县立大学森正之博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病理学与免疫学系Chao Wu博士;港大医学院公共衞生学院刘卓行、郑武双、曾志恒、任泳姿、黄琬茹、关启衡、柴逸雄 和 卢凯琪,以及港大巴斯德研究中心 Asmaa Hachim。
注:本文由院校官方新闻直译,仅供参考,不代表指南者留学态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