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研究系系主任王昌伟教授在为纪念该系成立 70 周年而举行的研讨会上致开幕词。(照片来源:SCCC)
中国有句古话,人生其世古来惜,意思是说人能活到七十岁是一件难得的事,机构也是如此。国大中国研究系今年迎来了 70 岁生日,通过为期一年的一系列活动来纪念这一重要里程碑。
其中一项活动是关于新加坡华文教育的未来及其如何应对技术和其他趋势的研讨会。社交媒体、会说话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 (AI) 聊天机器人 ChatGPT 是 3 月 4 日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 (SCCC) 举行的有 337 人参加的活动中突出的话题。
“过去,关于新加坡华文教育的讨论主要围绕着新加坡成为一个以英语为主的社会,”国大中文系主任王昌伟教授说。
“当然,讨论这个很重要,但今天我们想看看是否会出现任何新的观点和发人深省的见解。”
小组成员在“展望未来:新加坡的新技术、新社会和华文教育”研讨会上发言。(照片来源:SCCC)
讨论的主题之一是认为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网络世界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语言技能。“(许多)父母不会用母语和孩子说话,所以我们必须依靠机器人来做,”教育部 (MOE) 母语司司长 Heng Boey Hong 女士,苦涩地指出。在四个小时的研讨会上发言的十几位学者、教育工作者和媒体成员之一的亨女士说,教育部正在与新加坡人工智能研究所合作,创造可以用普通话、马来语或泰米尔语与学生交谈的机器人。
除了人工智能之外,另一个趋势是新加坡不断变化的人口结构,因为新移民构成了该国越来越多的讲普通话的群体,这将对华文教育产生影响,王教授在他的部门组织的中文活动上说, SCCC、Wan Boo Sow 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和新加坡华文教育学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他想知道。
但即使我们转向使用技术来辅助教学,也不应忽视人类在教学中的作用。“随着机器人变得越来越像人类,我们不应该教人类像机器人一样,”主持义安理工学院中国研究课程的 Kang Ger-Wen 博士说。同样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灵活,例如,使他们能够跨越不同的领域。
虽然研讨会上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但 激动人心的讨论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起点。“希望在该系成立 140 周年之际,我们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王教授说。
一位观众向台上的小组成员提问。(照片来源:SCCC)
丰富的历史
该研讨会是今年该部门成立 70 周年的一系列庆祝活动的一部分。
国大中文系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两个机构。一个是前新加坡大学中国研究系,成立于1953年;另一个是前南洋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成立于1955年。当两所大学于1980年合并成立国大时,他们的中文系也合而为一。
如今,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每年为学士和荣誉文学士学生开设 50 多门课程,涵盖中国语言学、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和翻译等领域。它还提供博士和硕士课程,以及继续教育和培训 (CET) 证书课程。
其周年庆典于 2 月拉开帷幕,由牛津大学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协会 (NUSS) 客座教授谭天元就康熙皇帝南巡的“文学世界”进行了演讲。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将就翻译、经典和中国思想史等话题进行对话。
其他亮点包括九月的晚宴;11 月举行的题为“大众南洋:重新思考战后新加坡和马来亚/马来西亚的中国文化”的会议;12 月举办了从东南亚视角发展中国研究的研讨会。
有关本署七十周年活动的更多详情,请参阅此处。
注:本文由院校官方新闻直译,仅供参考,不代表指南者留学态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