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今年港理工的拒信系统怕不是在“自动化办公”?
翻来覆去都是一个模板:“Not successful”,句句震得人头皮发麻!
作为港五第三梯队的港理工,往年可没这么“高冷”。26fall的它是真的变了,让人有点始料未及!

“当天递交当天拒!”
今年港理工的申请节奏格外“抢先”,首轮申请从7月就正式开启,一直持续到10月中旬。
整个申请期内,offer和拒信同步高频发放,完全不给申请者“空窗期”。
反观去年,港理工的申请风格堪称“佛系”,多数项目要等到第一轮申请完全截止后,才会集中启动审理工作。
但这份“慢节奏”也让它吃亏不少:很多学生在等港理结果时,早已缴纳了港城的留位费,更现实的是,愿意为了港理放弃港城留位费的人实在寥寥,导致港理错失了一大波优质生源。
而今年,港理工彻底打破“佛系”标签。不仅在7月2日就早早开放申请,更反常的是改变了往年“默拒”或拖到次年五六月才发通知的惯例,转而开启“脆拒”模式。


“当天递交当天拒”的情况屡见不鲜,有同学下午3点刚完成申请缴费,5点就收到拒信,全程仅用2小时。
这种速度,真叫人害怕:“港理招生官怕不是守在电脑前,专等发拒信?”
不只是申请者,就连指南君也一度有这样的疑惑:“港理今年是不是疯了?”“难道是想非985不录吗?”
不过客观来说,港理今年的审理是“拒得干脆,录得也干脆”,“一天下offer”也不再是新鲜事!
指南者留学平台就有一位上海海事大学的同学,10月13日提交申请,14日就收到了工业物流专业的offer。

显然,“开放早、审理快、早审早决”已成为今年港理的申请常态。
这种变化对申请者来说其实是好事。比起被学校“养鱼”、长期吊着,快速出结果能让彼此都更早明确方向,及时调整计划、准备其他院校的申请。
“赶早真的不如赶巧!”
今年,港理工26fall将申请开放时间提前至7月,核心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抢滩优质生源”。
提前批的定位本就不是“捡漏通道”,而是通过早开放筛选出综合实力顶尖的申请者。
能在第一批拿到港理offer的学生,无疑是实力突出的,港理也借此锁定一波优质生源。
26fall香港理工大学申请轮次:
✅早轮(10月15日截止)
✅主轮(次年1月15日截止)
✅次轮(次年4月30日截止)
反之,如果申请者背景未达港理提前批预期,大概率会被直接拒录,不会陷入“养鱼”僵局。
7月早早投递港理的学生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坚定意向党”,明确把港理作为目标院校,很想去港理工的;还有一类就是“保底规划党”,将港理当作备选的。
这两类群体直接分流港理的初始名额,但不同的是“保底党”肯定也会在提前批投递港三院校,后续如果收到港三任一所的offer,都是有可能反水放弃港理的。
有人放弃offer,自然又会释放出部分名额,但具体释放数量目前无从考证。
不过从港理当前的审理态度来看,今年应该不缺或者说没那么缺生源。
一方面提前批已锁定了一波优质生源,另一方面后续还会有985/211的考研失利党加入,生源储备应该是充足的。
这也解释了为何“7月8月想捡漏港理基本无望”,从指南者留学平台的申录数据看,双非背景的申请者在7月进行投递的,即便GPA达到90+,仍可能会在9月初收到拒信。
正是因为本科背景不占优,反而使得这波学生选择更早地主动出击,指南者留学平台上已拿到的152枚港理offer中,双非背景申请者多集中在7月底至9月前投递。
而985院校学生的投递时间普遍较晚,多数在9月甚至10月初才提交申请,这与港理的审核节奏也算是高度契合了。
26fall港理的审核进度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7-8月基本处于“慢节奏”,进度推进缓慢;进入9月后节奏突变,中旬集中发放了一波拒信与offer。
到10月中下旬、第一批申请截止前,又集中处理了大量申请,再次密集发放结果。“前期慢、中期快、截止前冲刺”的节奏,成为今年港理审核的核心特征。

正是因此,今年的港理申请并非“越早递、越早录”。晚递交,反而更快上岸!
如果在提前批初期7月就递交,无疑是材料齐全的,应该都向港三都递交了,这种情况下港理会主动权衡:“这个申请者如果拿到港三offer,大概率不会选择港理”。
出于对“生源流失”的顾虑,港理对这类申请审核会更谨慎,甚至可能延迟出结果,反而降低录取效率。
反正,如果在提前批中后期9月递交,此时港三提前批已推进一段时间。港理会默认这类申请者可能是“港三提前批未出结果的优质生源”,既具备竞争力,又有较高的“入读可能性”。
为避免被其他院校抢走,港理反而会加快审核,“不养鱼、速出结果”,因此提前批晚递交的学生,往往比早递交的下offer速度更快。
但“晚递交”不代表“越晚越好”,因为今年的港校普遍提前开放、加速审理,会导致原本正常时间的申请,反而变成了“晚申”。
等到港五所有学校都开放了正式批,你姗姗来迟,一方面留给你的名额不多了,审理得快的项目,很可能没等第二轮截止,就已经录满了。
另一方面,来得晚可能主动权就反转了!
港五所有院校正式批都开放后再投递港理,港理也猜到了,大概率是港三没拿到结果的人,这时候你想把港理当备胎,但主动权在港理手上。或许你条件不错,背景也达标了,但港理也会进一步筛选,录取概率反而下降了。
针对不同需求的申请者,还是要精准把控节奏的:想把港理作为主申或保底的同学,一定要时刻关注港理的审核节奏,避免“盲目早递”或“被动晚递”。
“港理的底气来自于实力!”
申请策略与时机固然能为申请“加分”,但这都不是决定录取的根本。拿offer的核心是申请者实力,实话难听,但被拒的根本原因无非是背景比不上同一批审理的申请者!
说到实力这一块,港理工今年敢于在申请中“主动筛选”,和自身硬实力的持续攀升也是不无关系的。

排名稳步跃升:QS世界排名中,港理年年攀升,目前已经到了全球54位,2026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是全球第83位,连续五年稳居世界百强,确实是一直在进步的。
学科实力硬核:工程、酒店与旅游管理、艺术与设计等领域,港理工的学科实力享誉国内外,毕业生在华为、大疆、万豪等知名企业的招聘中也都备受青睐。
雇主口碑提升:据香港招聘平台发布的“2023年毕业生薪酬及就业调查”,53.2%的受访雇主将港理工列为最希望招聘的毕业生来源,这一比例甚至超过港大与港科大。

所以,港理今天的底气,也是自己一步步,给自己挣来的!
港理工把更多的机会给了双非
25fall指南者留学共拿到了470枚港理offer,其中100枚来自985申请者,211申请者拿到了204枚,两者占比超60%。
指南君也拉了下近3年的录取层次情况,26fall的录取数据虽然只截止11月2日,但背后的趋势变化已经非常清晰了!

从24fall到26fall,985院校录取占比从30.00%持续降至13.80%;211院校占比有所上升后又再次回落。
目前26fall的数据并不全面,后期还会有大量的211申请者在考研拉锯战中加入港理,指南君相信211生源应该仍是港理的最大组成部分。
非常有意思的是,今年的双非院校占比大幅攀升至53.90%,成为目前占比最高的本科层次。
有一部分原因是26fall的数据还不完全,但更大的启示是港理在有意识地网罗双非优质生源。
确实,作为港四、港五院校对比,对比港理和港城的生源结构也不难发现:港理对于生源的录取,是更多元更灵活的!

而且港理有不少项目都偏爱有工作经验的申请者,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港理的生源筛选偏好:不过度依赖院校层次标签,更注重学生个体能力与专业匹配度,看重差异化亮点,如专业能力、实践经历等。
这几年港理的录取越来越像是找“能干活的研究生”,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
指南君认为这也是港校整体的招生趋势,过去大家都在讲“学历镀金”,现在更讲“技能换岗”。
让真正有实践能力、愿意提前准备的人更有机会,正是港硕的魅力所在!
热门项目面前,谁都可能被拒
26fall,截至目前指南者留学已获得近152个港理工录取,102枚offer集中在工科项目,如人工智能及大数据计算、数据科学及分析、元宇宙科技、量化金融与金融科技等热门项目。
从26fall的投递情况看,港理今年CS相关项目申请量爆满,指南者平台上,港理工50.2%的申请者都投递了工科项目。
也正是因此,985/211学生拿到港理拒信,也不再是什么意外。
港理今年每个系都在抢早期申请人。像GBDA、DataScience、AI、Metaverse这类项目,在9月底就已经完成内部初筛。这也意味着申请者,需要在申请初期就展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以计算机与数学科学学院硕士项目为例,26Fall录取门槛肉眼可见提升了,对不同背景的申请者要求也开始分层。
对于985/211背景申请者,GPA仍是决定录取的关键因素,且要求更高。
26Fall获录取的985学生平均GPA为83.8分,较25Fall的82.4分有所提升;211院校录取学生平均GPA为85.3分,高于25Fall的84.1分。
对于双非背景申请者,26Fall录取与被拒案例的平均GPA是非常接近的,此时院校背景变成了港理的重要考量。
绝大多数录取者来自软科排名前150的高校,仅有少数排名151-250区间的院校学生(如汕头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获得录取。
细细看来,港理提前开放申请确实为自己提供了很多的选择空间,从“被动保底”到“主动出击”,机会永远属于清醒的人!
所以,26fall的港理工,早已不是“谁都能捡漏的保底校”,而是通过主动调整筛选逻辑,把机会留给了“真正懂它、也懂自己”的申请者。
而对于申请者来说,学会去用学术成绩、实践经历、投递节奏构建自己的竞争力,最终在申请中“主动出击”也是至关重要的。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