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了!昨天,2026亚洲大学排名新鲜出炉,网上立刻炸开了锅!
-
“狂野!震惊亚洲!钱都花在刀刃上了!”
-
“我愿意把硕士TOP1 和本科TOP13 的学历平均换成 #9 的清华大学,余数不用找了!”
-
“没错,香港城市大学是港三,实至名归,问心无愧!”
-
“qs全球和qs亚洲的颗粒度还是太大了。我宣布qs薄扶林第一是hku,qs清水湾第一是hkust,qs沙田第一是cuhk!”


与6月公布的2026QS全球榜单不同,亚洲大学的排名似乎有点颠覆想象!
原本QS全球排名中亚洲第一的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亚洲大学排名中被香港大学压了一头,屈居第二;而清华大学,居然被复旦打败了,甚至港城都超越了清华……
时隔15年,港大重返第一!
今年的QS亚洲大学榜单,可谓是大大扩容!去年仅仅984所高校上榜,今年却扩到了1529所院校,而且有558所是首次上榜。
今年,香港大学荣登亚洲榜首,北京大学位居第二。南洋理工上升一位,与新国立并列第三。
中国香港地区高校:
今年的QS亚洲榜单中,港大力压新国立,登顶亚洲第一,这也是时隔15年后,港大再次重返亚洲第一宝座!

一时间热议度拉满,此外港五所也全部进入前10行列,可谓是今年“戏最多”的地区了!
榜单中,香港地区11所院校上榜,9所港校排名都是上涨的!甚至排名前10中有5所都是港校,可谓是创造历史了!

港大登顶亚洲榜首,震撼程度自不用多说,昨天晚上开始港大学生就已经在朋友圈和网络上纷纷狂欢(自嘲)起来了,欢乐程度直接拉满~

去年跌出前十的香港科技大学被嘲了一年,今年跃升到第六位,一雪前耻,横扫阴霾!
更炸裂的是,香港城市大学今年和香港中文大学并列亚洲第七,港城也是跻身港三行列了,看来进入QS全球TOP50也是指日可待了。
不仅是港前五排名提升,香港教育大学延续了排名上升的势头,已经来到152位!岭南、都会、恒生的排名都在升。今年的港校,猛得不是一点半点了!
所以说,不是学校不努力,而是友校太努力,谁还没发力,又是谁发力太猛,咱就不说了!
新加坡地区高校:
新二所两所大学的排名表现,不管是在QS亚洲大学排名,还是QS全球排名,都是一个“稳”字,尤其是南洋理工大学,这次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排名相同!亚洲第3!

和去年相比,新国立没退也没进,南洋理工小进一步。
但是!今年港大第一呀!要知道,在2023年QS亚洲大学排名中,新国立还是亚洲第二,港大还是亚洲第四,眼下港大已经连续3年超越新国立了,而且排名一年比一年高。
自己的失败固然可怕,但朋友的成功,更让人揪心!所以,某种程度上,新国立是不是倒退了?(bushi)!

中国内地高校:
尽管北京大学被香港大学超越,但依然强势锁定亚洲第二的席位。
遗憾的是清华从去年的亚洲第7掉到了第9,这一掉,导致香港四所高校都超越了清华,令人震惊!

除了北大的稳定发挥,南京大学今年也成功跻身亚洲前20行列,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院校均成功闯入亚洲前百。
格局生变,谁是亚洲真·一哥
有没有发现,QS世界排名和QS亚洲排名,同一所大学相对排名还差蛮多的。世界排名里,亚洲第一是新国立;而在亚洲排名里,港大排第一。
根本原因是排名考核维度不同,简单说,QS世界排名更看重“全球竞争力”,QS亚洲排名更看中“亚洲区域影响力”。而且亚洲排名中的部分指标,如出入境交换生比例等,确实会对结果有所影响。

回溯港大与新国立多年的竞争历程,两校的“恩怨纠葛”从未停歇,而其中最具争议、也最能牵动大众讨论的话题,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谁才是真正的“亚洲一哥”?
作为亚洲TOP级名校,两校排名一直你追我赶,但在强势专业和属性上还是略有区别的。
港大的优势体现在商学院,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丰富的金融资源,叠加大湾区实习就业的便捷度,使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炙手可热。
而新国立则在理工科拥有压倒性实力。就拿工程与技术方向来说,新国立排名一直稳居全球前15,远超排名五十名开外的港大,以其强势学科称霸亚洲,自然成为了理工科申请的首选。
01、两校申请友好度:
从指南者25fall学员的申录情况来看,港大的offer共计668枚,新国立的offer共计489枚。

但从过往三年的录取率来看,NUS依旧高于HKU,从申请热度和投递数量上来说,港大是远超新国立的。

细化看,本科院校层次方面,两所学校都对“985、211”学生有一定偏好,但港大对于背景的包容度肯定是要比新国立大得多。
新国立相对港大来说,对本科背景的偏爱是更明显的,25fall港大录取的985学生数量不到50%,而新国立的985录取比例是更高的,在211和双非录取占比上,港大也比新国立更高。25fall港大的双非offer数量占比高达11.2%,而新国立仅为7.8%。
相比新国立,港大也更认可中外合办生源,因此港校与内地合办院校的学生在申请中会有明显优势,比如港中深、港科广都会有更高的偏爱度,这也拉高了普通本科的录取率。
相对来说,NUS的理工科项目更看重本科院校背景,录取学生近70%都来自985院校;而HKU的商科项目录取985院校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双非上岸情况,更多的录取集中在文社科及部分工科项目。

然而,在绩点方面,港大却比新国立要严格了许多,从绩点分层上看不算非常明显,但港大的申请量远超新国立的,如果从申请数量上看会非常明显。
25fall拿到offer的申请中,港大GPA85+有403人,新国立GPA85+是296人。
在指南者25fall录取学员中,港大绩点80+的占比的95.3%;而新国立绩点在85+的占比是93.1%,可见GPA80几乎是申请两校的门槛了。在此基础上,对于985、211的学生,新国立对于绩点的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02、两校最终入读情况:
其实港大和新国立,是指南者留学平台上,申请组合中最常同时出现的两所院校。
数据显示,递交NUS申请的学生中,有68.6%会同时将HKU纳入申请组合;反之,香港大学的申请者里,也有53.0%会同步向新加坡国立大学递交申请。

统计过往指南者留学平台上,同时斩获两所院校录取的学生最终去向,可以看出明显的选择倾向。
最终选择入读新国立的占比接近60%,选择港大的学生占比约25%,且选择入学港大的学生高度集中在商科与文社科项目。
选择NUS的核心考量主要在三点:
✅排名与认可度:NUS综合排名更高,专业实力硬核,在全球范围内的雇主与学术圈认可度更突出,成为不少学生的优先选项。
✅留学体验:作为独立主权国家,新加坡能提供更完整的国际化生活与学习环境,整体就读体验更具“海外感”,区别于香港地区的地域属性。
✅行业资源与视野:新加坡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优势显著,半导体、电子、生物医药等产业实力强劲,且众多跨国公司在此设立亚洲或全球研发中心,对理工科学生极具吸引力。
选择HKU的学生,则更多出于现实考量:
✅留位费的时间压力:HKU正常批次的录取发放时间通常早于NUS,部分学生为规避“无学可上”的风险,会选择先支付HKU较高金额的留位费锁定名额。即便后续收到NUS录取,也因留位费无法退还而被迫放弃。
✅回国就业的地理优势:“入学即秋招”的求职节奏已成为共识,HKU地处香港,与深圳等内地一线城市交通便捷,学生能更灵活地往返内地参加实习或线下面试。
对于以“毕业后快速回内地就业”为目标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地理位置让HKU的入读性价比显得更高。
港大和新国立,到底谁是真第一?很难说,因为港大有的优势,新国立未必缺席,新国立的亮点,港大也常有呼应。
港大的人文社科够强,新国立的理工科够顶尖;港大离内地就业市场近,新国立的国际化体验更足,很难说谁能彻底碾压谁。
这种情况下,真的只能回归内心,问问“自己要什么”了!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