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告诉你,世界上的森林里有三颗心的生物,树冠一天能长一英尺,你会怎么想?如果我们告诉你它正在悄然消失呢?如果我们告诉你我们现在有机会把它带回来呢?
这些充满奇迹和高产的生态系统就是海带林。它们几乎包围了世界三分之一的海岸线。如果你住在纽约、洛杉矶、悉尼或东京,你可以在一日游中浮潜在海带森林上空,可能会看到海马或三心章鱼。
海带林甚至影响了人类的迁徙模式。所谓的“海带高速公路”表明,第一批美国人沿着环太平洋地区海带为主的海岸线定居在这片大陆上,以丰富的鱼类和软体动物为食。
但与珊瑚礁相比,这些广阔的海洋森林鲜为人知。这是一个悲剧,因为它们支持着我们一些最赚钱的渔业,如龙虾和鲍鱼,栖息着数千种物种,并能捕获大量的碳。
海带林正在以与珊瑚礁或热带雨林相似的速度消亡。在一些地区,我们看到海带森林在人们的记忆中几乎完全消失,有时仅仅几年时间。这包括失去加州北部95%的公牛海带和塔斯马尼亚州95%的巨型海带。
但这并不是一个坏消息。这是关于你和你的帮助能力。你可能会想,我能做什么?我不是科学家。但在世界各地,社区和个人都在努力恢复这些生态系统。它可能是用面具和通气管种植小海带,清除破坏性的海胆群,甚至是创造艺术来引起人们对这些被遗忘的森林的关注。
潜水员在水下种植海藻林
这名潜水员正在重新种植海带林。约翰·特恩布尔
从公民科学到社区主导的康复
今年,我们向世界各地的社区发布了海带森林挑战:让我们的目标是保护300万公顷幸存的海带,到2040年再恢复100万公顷。
这种规模的任务不能仅靠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来完成。我们需要社区发挥积极作用。就像人们成群结队地在澳大利亚清洁日(Clean Up Australia Day)上沿着小溪重新种植本地植物或捕捞引入的鲤鱼一样,我们相信社区的支持是我们能够再生海洋的唯一途径。
在这方面,我们并不孤单。许多其他组织正在寻求社区的帮助,以扩大恢复工作。想想南澳大利亚州的“鲷鱼种子计划”,该计划依靠海滩拾荒者收集海草果实来帮助重新种植作为鱼类苗圃的海草草地。
赌注很高。去年,各国签署了《昆明-蒙特利尔生物多样性公约》,其中包括承诺到2030年保护世界30%的海洋。
我们必须确保我们剩余的海带森林被覆盖。目前,很少有海带林有任何保护措施。它们经常被遗忘或被排除在海洋管理计划之外。
但它们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澳大利亚的大南礁(Great Southern Reef)就是众所周知的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的海带对应物。在新南威尔士州北部珊瑚逐渐消失的地方,海藻开始生长,横跨澳大利亚数千公里,只在西澳大利亚州的卡尔巴里停止生长。
一些国家正在国家层面上解决这个问题。韩国承诺到2030年再恢复3万公顷的海带林。我们现在需要其他国家效仿。
然而,有很多方法来帮助海藻。例如,在塔斯马尼亚,政府资助了海胆渔业。为什么?因为随着气候变化导致海水变暖,以海带为食的长刺海胆从大陆迁移过来,现在数量已达数百万。娱乐潜水员也被要求帮忙清除他们发现的海胆。
这可能吗?
阻止环境崩溃似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振作起来。请记住——我们已经克服了其他看似无法实现的保护挑战。
我们曾经用鲸油做灯、洗澡用肥皂、甚至做三明治。但是我们对这种油性产品的需求很快就超过了供应。捕鲸人用鱼叉把它们逼得几乎灭绝。座头鲸曾经被认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现在它们的数量只剩下以前的5%。
这场生态悲剧让位于我们最伟大的保护成果之一。经过聚在一起、协调和行动,我们禁止了捕鲸。座头鲸的数量已经飙升到超过13.5万头。
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停止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让鲸鱼从濒临灭绝的状态中恢复过来。但我们的海带森林就没那么幸运了。
我们尝试过治理水污染,清除害虫,甚至停止当地的收成。但在许多情况下,阻止原始的衰退原因还不足以吸引这些生态系统恢复。这一发人深醒的事实意味着,是时候穿上潜水服,积极恢复海底森林了。
那么你能做什么呢?
你做生意吗?阻止污染流入河流是帮助海带的一种方法,同时避免在敏感的沿海地区进行开发。
更好的是,一些企业正朝着环保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他们的工作使自然再生,而不是消耗自然。想想摩顿湾渔场的人们,他们积极恢复当地的牡蛎礁。
科技公司可以通过监测海洋森林健康状况来提供帮助。海带农民可以提供种子库存和小海带恢复。旅游经营者可以推广海带森林和它们的生物——想想在Whyalla的巨型乌贼繁殖季节越来越出名。
如果你是热心的社区成员呢?你可以自愿参与珊瑚礁生物调查等公民科学项目,组建社区团体来管理和保护你的海洋,或者为现有的恢复项目做出贡献,比如悉尼的小龙虾行动。
我们不能再指望海洋自愈了。我们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帮助来实现这一目标。
谈话
亚伦·埃格尔,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和阿德里亚娜Vergés,海洋生态学教授,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
本文基于创作共用许可,从The Conversation重新发布。阅读原文。
注:本文由院校官方新闻直译,仅供参考,不代表指南者留学态度观点。